《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左忠毅公逸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1教学目标 :
一、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 的特点。
二、学习下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学习左光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课内自读)
重点是:教学要求二、三;难点是教学要求一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幻灯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句式特点。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逸事特点。
教学程序:
一、检查课前预习(测试法)(幻灯投影)
1、给下列的生字注音:瞿、烙、屦、噤、檄、幄、铿
2、文字常识填空:
本文题目标明,文章的内容是 左光斗 的故事。所
谓逸事是指 散失没有流传 的事迹,定这类文章是取人
物的 一部分 来表现人物。本文作者是 方苞 ,选自 《方
望溪先生文集》 ,作者是 桐城 派的创始人,《方望溪先
生文集》 的命名是根据 号 而命名的。
学生提疑: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提疑,
注释上有的一律不予再提疑。
师生解疑;(1)学生解疑
(2)教师解疑 疏通课文字、词、句。
重点掌握下列内容:(幻灯打出字样,学生一一明确)
实 词:雪、骑、涕、已、语、俊、屦、瞿、檄、造
虚 词:为、而、于、方、汝、以、也
词类活用:手(名为动)席(名为动)轻(行为动)
句 式:1、公阅毕为( )掩户
2、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四、翻译课文第二段,抽中下等学生翻译,了解课文理解情况。
五、分析文章结构:讲座法、测试法
第一段(1)写 。 重点记
第二段(2)写 。
第三段(3)写 。 重点记
第四段(4)写 。
第五段(5)写 。本段补说 由来。
六、朗读课文:指导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写作方法。
学习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和善识人才、保护人才的思想行为。
教学程序:
一、讨论课文内容。(讨论法、练习法)
以文段设置阅读理解题
阅读文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各题:
1、本段重点写什么?作者怎样刻画主人公形象?
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各题:
1、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2、左光斗为什么要怒斥史可法?
明确:用板书 解貂、覆生、为掩户
1、 任人唯贤 面署第一 正面描写
左公为人 继吾志、惟此生
言:怒曰 善识人才
2、重义轻生 行:摸刑械作击势 保护人才
肖像:面额焦烂
筋骨尽脱
目光如炬
(三)阅读第三、四段,思考问题
1、这两段重点写谁?找出前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语句。
课文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这两段文字是否可删去,
为什么?
明确:板书
1、不寝 侧面衬托
史公作法 2、坐卧 奉命守御,不忘师教
(左公影响) 3、背倚 师教有果
二、归纳总结课文(提问式,讨论式)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旨?
板书明确:
1、左光斗不辞辛苦为国选才
左光斗的爱国精神 2、左光斗身陷狱中,心系国事,坚强不屈
(主旨) 3、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
2、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 生动具体的人物描写。
-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
3、逸事的特点:? 选取一生中的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
- 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
三、目标测试:
左光斗善识人才 正面 描写 爱国
1、本文所 左光斗怒斥史可法
选逸事 史可法探监 爱才
史可法勤于军务 侧面 描写
史可法探望左家属 护才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情况:
?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2教学目标:
1.能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2.能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感受左光斗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
3.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文言知识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左忠毅公逸事》。事先同学们没有预习,现在请大家结合文后注释阅读课文一至二遍,试着解决幻灯上红体字的意思。
幻灯投影:
风雪严寒,从数骑出:使……跟从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使史更敝衣:
使将士更休
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乃奋臂以指拨眦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二)师提醒:
第一,不要孤立地解释某个词的含义,可以将词放在句子中来根据语境理解,这样可能就更容易、更准确了。比如:从数骑出,是使动用法。
第二,文言文学习重在对文言知识的归纳、积累。在这里老师做一下示范。像“从”“席”这样的词类活用、像“更”“以”等重要的多义词,要到本子上。多义词也可以联想自己学过的文章归纳在一起,比如“焉”,我们刚学的《劝学》《师说》就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当然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归纳。
(三)请大家再一次阅读全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马上提问。
二、文意理解
(一)请看文题:“左忠毅公逸事”题目向我们了哪些信息?
(二)既然“左忠毅公”就是左光斗,为何不以“左光斗逸事”命题?这样多通俗简明啊。
(三)大家视野再宽些,以“忠毅”的谥号代称,还有无别的作用?想一想好的标题都有哪些功能?(“忠毅”二字是全文的 ……此处隐藏4111个字……p>
②文章如何表现左公的“忠”和“毅”的?你认为“忠”和“毅”是什么关系?
“忠”集中体现在第一自然段中,表现在左公识才惜才选才上。文章主要用细节描写法来展现。如“阅毕---解貂---覆生---掩户---叩之寺僧”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虽是写左公对史可法个人的关爱,但这也正是他为国选才,求贤若渴的爱国忠君情怀的体现。再如,“掩户”的“掩”,意思为关闭,合上,但表示的动作轻柔,如掩卷沉思,掩面而泣。此处若改为“关门”就不能体现左公为国选才、爱才志虑之深沉。
“毅”主要体现在第二自然段,表现在左公责才护才勖才上。文章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现。如“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直接体现左公身受非人残害而坚贞不屈;史可法“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也是对左公“毅”的直接赞美。此外,“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一句,将原本气息奄奄的左公和内心焦虑、神情激愤的左公对比,表现左公宁死不屈的坚毅品格;再有,“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私处”等语句通过侧面紧张环境氛围的渲染来表现左公的处境以及宁折不弯的刚毅之志。
就“忠”“毅”关系而言,从本质上说,“毅”还是“忠”的体现,或者说是寓“忠”于“毅”。所以朝廷给左公的谥号是“忠毅”而不是“毅忠”。
③课文标题为什么不是《左忠毅公遗事》,而是《左忠毅公逸事》?“逸事”可信吗?
逸事,指散失的,不见于正式记载、鲜为人知却又有重大意义的事迹。
以文章传人,可择要述其一生,也可选录部分,以一斑窥全豹。左忠毅公一生,可传之事很多,文中略而不提为众人熟知之事,只是叙说世人不知的一点内容。唯其不为人知,方显材料新鲜珍贵,教育意义显著。若拾人牙慧,选取尽人皆知的材料,则在表现力上有损。
但“逸事”也常易使人生疑,故而全篇起首一句“先君子尝言”,说明是记载先父之言,予人以亲切感、真实感。篇末一段呼应起首一句,注明这些未载入正史的`逸事并非街谈巷议,“狱中语”乃左公女婿“余宗老涂山”亲自得之史可法,“余宗老涂山”又“与先君子善”,证实“先君子尝言”确凿无误。所以,结尾一段补说了逸事的由来,强调了材料的翔实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④课文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为何要单写史可法的事迹?
围绕史可法写了两件事:治军、请安。写史可法的两则逸事,落笔在史可法身上,指归却在左光斗身上,采用的是也侧面烘托法。
写史可法统兵作战时忠于职守,反映左光斗“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期望已成为现实,说明他识别人才的卓识与为国选才的成效。史可法忠于职守是因为“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可见左公当年期待对他的影响之深。写史可法敬事左公的父母及夫人的作用,也是如此。另外,史可法向人涕泣谈及左公狱中事,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这既是对左的赞颂,也是对自己的策励。由此可见,写史即所以写左,史的言行实际是左的精神品德的光辉的折射,把他们联系起来写,使彼此相得益彰。
5、总结:
义:围绕写作中心“忠毅”选材,主线明确,意义深刻,翔实可靠。
法:运用细节描写、对比衬托、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将一位可敬可爱的爱国志士形象活脱脱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拓展阅读,课堂实践
结合本课所学“义法说”的体会,给下面一篇散文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拟题的理由。
天气好的时候,楼房的南墙根下,常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实在是太老了,已属耄耋的那个层次,头上捂顶帽子,看不出头发已稀疏花白到了什么程度,一张核桃样的脸,皱纹深刻地密布,嘴巴瘪瘪的,连鼻子都抽缩在一起了。尤其苍老的是那双眼睛,总是空茫地大睁着,迎着风,迎着太阳,不怕那阳光多么强烈刺眼,看来老人已经失明了。
老人是钟点工扶出来的,来了就坐在那张不知谁家丢弃在这里的一张木椅上。钟点工安顿好他,就转身走了,听说她照料着好几位老人。晒太阳好,可以补钙,老年人太需要补钙了。
引人注目处,是老人身前几步远的地方,有一棵树,桃树。桃树不高,却还粗壮,树干足有饭碗粗。春天的时候,桃树会有几天的繁闹,盛开的花朵会引来蝶舞蜂唱。可那样的日子毕竟短暂,花谢了,叶绿了,叶子也终要飘零,北方的冬季太漫长。在枝叶干枯的日子,树杈上便搭挂起长白的大葱。大葱伴老人,倒也贴切,虽是叶枯皮焦,心却仍活着。老人一天天地越发老迈,那葱也一日日地越发枯缩。
不时有人从老人身边走过,问:老爷子,有几个儿女呀?
老人答:两个,都在南方呢。我去过,那地方又热又闷,受不了,空调吹,又得病。南方的饭也不行,甜里吧叽的。不如回咱北方老家来。
老人常常这般问一答十。
有小猫小狗跑过来,偎在老人的膝旁。老人从衣袋里摸出吃食,小猫小狗吃过,便伸出舌头在老人的手掌上舔,让老人脸上闪现出片刻的惬意。遛狗人说:老爷子,也养只小东西吧,正好给你做伴。老人说:老喽,腿脚不行了,哪还追得上!以前也养过……
搭话人不白问,离去时,时不时地顺手从树杈上扯下大葱,或一棵,或两棵,带回家去做葱花。好在老人看不见,从不过问。
有时,小孩子跑过来,大声喊:老爷爷,我拿棵葱行吗?我妈妈让我去买,可我还要写作业呢。老人脸上的核桃纹立刻绽放成九月的菊花,高兴地答:拿吧拿吧,挑那长的,硬实的,扶着点树干,别摔了。你学习好不好啊?我那孙子去年还得了奖状呢……
有一天,一位中年人窜到了树下,蹑手蹑脚的,一下抓进手里好几棵葱,转身欲去时,身后的老人说话了,冷冷地,颇为不悦:不管拿多拿少,总不差两句话吧!中年人怔了怔,尴尬一笑说:哟,我以为老爷子睡着了呢。老人用手背往外挥了挥,说:走吧走吧,怎么还不如个孩子呢?
这一幕被当时在附近唠闲嗑的几个女人看到了,于是,人们便知道,老人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却精灵,那脚步声和大葱离树的窸窣,是躲不过老人的耳朵的。
几天后的星期天,一位女士提着马扎,坐在了老人身旁,两人说了好长时间的话,直到太阳偏西,钟点工来接老人回去。老人说,树上有葱,是我备下的,随便拿。女士眼圈红了,说以后有时间,我还来陪大伯说话,把我没来得及说给我爸我妈的话都说给你老人家听。
(取自《羊城晚报》)
参考答案核心提示:这篇取自《羊城晚报》的散文的标题为《老人与葱》。
四、作业巩固,课后延伸
课后阅读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见《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85页),比较《左》《段》两文在选材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字数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核心提示:《段太尉逸事状》围绕段秀实“人视之,儒者也”一句展开选材和构思,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个事件体现的段太尉的特征指向都是“儒者”一词,这与本文围绕“忠毅”一词展开叙述颇为相似。但在表现手法上,《段太尉逸事状》在叙述顺序安排、详略安排以及篇末点题策略上(考虑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辩诬)又与《左忠毅公逸事》的处理大不相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