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教学反思

时间:2025-06-22 11:15:14
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勤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勤奋教学反思1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奋也要有个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动也是需要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奋,一是抓关键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是让学生带自已的实际做法和想法去与他进行比较,从而反衬出他的勤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上的思考与理解是真实的,印象深刻的。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象童第周的勤奋的表现,在扩充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学完第二、三自然段后,对这一部分做了一个小结,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看板书,说说两个例子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写文章时要有意识选择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说服力。为他们写作作铺垫,课文举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新课结束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两道实践题:如果有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勤奋学习,你会怎样劝他?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孩子们答得很好。

说勤奋教学反思2

上课之初,先让学生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大部分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知识,并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和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开的,通过研读词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这此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条件,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能产生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只有在读中才能领会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也是能与作者进行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齐读、默读、选择喜欢的重点读、引读。

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给他们创造创造精彩的空间,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又是什么?(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问题具有拓展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的活跃,效果也比较好。

但是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如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自己的语言表述也不够精彩,我会再接再厉!

说勤奋教学反思3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条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去明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让他们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阅读 加深理解。

为了使文中童第周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有感染力,也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课前我准备了《一定要争气》这篇文章让学生自读,体会童第周的精神,尤其是他的勤奋。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中“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等词语,童第周在路灯下苦读的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而且,学生对于童第周对人民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也有了了解,为理解课文结尾“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作好了铺垫。

二、教给方法 由扶到放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动笔做记号。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

由于课文并不难以理解,两个例子的结构也有所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习司马光的例子时引导多一些,童第周的例子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课前补充的文章《一定要争气》来谈感受。为了让学生较好地进行自学,我有意识地教给了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通过找关键句子和词语来体会人物精神。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也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三、比较学习,巧破难点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 ……此处隐藏9864个字……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勤奋的句子,并进行了品读。在两个实例的解读中,学生都明白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通过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同时也明白了书中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明白了作者所要告诉我的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说勤奋教学反思13

语文是一们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苏教版小语第七册《说勤奋》一课,以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位人物的事例说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并且告诫人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接受课文的观点,以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 感悟中铭记

在教学中,注意在教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让学生记住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话,明白人生真谛,激发学习的原动力。

《说勤奋》的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一句话:“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付之实践,将会受益终生。在教学中,能用“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与书上的第三句话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理解之后,鼓励学生以“自勉”的形式进行摘记。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用整颗心在书写。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摘记自勉,以“我要记”、“我有用”代替了“要我抄”的任务,将一粒粒“成功的花种”播在学生的心田。

二、 朗读中内化

《说勤奋》的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司马光和童第周因“勤奋”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将表现他们勤奋努力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再读一读。然后启发学生:你觉得这些句子该怎么读?在读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到,“司马光真用功呀!”“童第周真有志气!”等等学生深有感触,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对两位人物“勤奋”努力的佩服之情。

三、 阅读中延伸

语文的外延与整个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阅读课外书,是拓展与延伸语文学习渠道的重要方面。学习了《说勤奋》这一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名人故事丛书”,让学生去读一读有关司马光、童第周的其它故事,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后,进入全方位的体味,从自我探索中实现教育的延续。

说勤奋教学反思14

《说勤奋》是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说理性文章,目的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类型的文章,大致了解什么是议论文,以及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观点。本文思路清晰,脉络分明,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社会、对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个观点。

在教学中我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这么几个板块:第一块,理清文章脉络,让孩子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再从反复的品读、理解中,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勤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二块,围绕两个具体的事例,对比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品悟、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也深刻领会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第三块我设计了“小小辩论台”,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结合学习课文以及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看法,进而加深对勤奋的理解。第四块,通过讲名人勤奋的故事,受到启发,深化本课所讲的观点。

上课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感觉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有如下几方面:

1.教学环节清晰。从作者观点入手,再到品读课文,感悟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层层深入,抓住重难点,调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2.学生能深入与文本对话。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比较好,能针对问题深入与文本进行对话,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感觉到学生在思考,会思考。

本节课上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整体教学节奏偏慢,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的分寸,遗憾地导致了设计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上完,匆忙收尾。

2.教学过程中遗漏了教学内容。对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个重点句子的理解给漏掉了。对于重点句子“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过渡不自然,讲解太匆忙,完任务似的点过去了。

总之,这节课使我懂得了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懂得了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要真正做到循循善诱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教材本身,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我也会在今后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地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说勤奋教学反思15

《说勤奋》是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议论文在小学阶段比较少见,但是这篇文章开头就摆论点,中间用了古与今两个名人事例论证,最后一节总结,四小节文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应俱全,而且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清晰。更因为前几年上过此课,孩子学起来特别轻松,为此这一次我决定不上第一课时,布置学生朗读课文后,直接学习新课。

文章阐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凭借勤奋取得成功这个道理,意在告诉我们不忘勤奋,已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因此设计这节课我就紧抓“勤奋”二字,开头明确“勤奋”有什么作用,并且知道“鲜花”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果;然后通过两个实例进一步体会“鲜花”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付出的艰辛劳动——勤奋;最后再次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设想是好的,教学环节是完美的,但是学生的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课前布置学生回家读熟课文,可是总有同学不把朗读作业当成任务,结果在第一环节认读生字就遇到了“拦路虎”,不用说,文章读的更不熟了。怎么办,鲜花和汗水的理解如果不读,肯定不理解。这个问题提出来就是造成冷场,更关键是让孩子上课伊始产生困难情绪,后面的学习肯定有影响。“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两个成功者,那他们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付出了那些心血和汗水?”由对它们的理解,改成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读书体会。等到名人事例学完后,进一步明确由于付出“汗水和心血”——勤奋,取得了“鲜花”——成就。

课虽上完了,我心里却想法颇多——教学环节不能一成不变,要随情况及时而变;关键是让我重视起来——更要注意不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哪怕平时再了解,但也会有突然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

《说勤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