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第二课时的开始,我就让孩子们把课文按照大树之美,叶子之美,由物及人分成了三层,孩子们找的很准确。然后老师进行了逐层讲解。第三层是整篇文章的升华,也是最难理解的。我让孩子们先抓住“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茁壮葱翠”、来感悟叶子的奉献和人的奉献之间的关系。来举例说明人们是如何为生活的大树输送营养的。正因为无数叶子的奉献,是生活的大树永远站立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展示其无穷的活力和风采。大树的美来自叶子,叶子的美也来自大树,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最后向学生呼吁,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为了我们祖国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来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整节课上下来,如果在课前准备时让孩子们去观察叶子,搜集叶子,说说叶子的功能等可能对这节课的教学会更有帮助。下一次,根据不同的课文应该让孩子们做好不同的准备。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2从教材中提炼学生的兴趣点。今天上到了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这是一篇抒情报性很强的散文,对学生来讲,这种文体比较少见,对于文中的语言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上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了预习的作业,学生完成较好。本课由于是一篇散文,学生对此文掌握不深,导致对课文朗读找不到感觉,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将在学习到一定时期时,在班上举行一个“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借助优美的音乐或在同学的帮助下,将前段时间学过的适合朗读的课文进行品读,感悟读,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在课堂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活记乐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另外,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去理解“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为自己生活的大树输送着养料,让它茁壮、葱翠。”“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我让学生课前去搜寻一些树叶,观察树叶,搜寻树叶的知识,这样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树叶的作用,知道光合作用,讲述树叶对于大树的奉献精神也就很好理解了;对“形态各异”、“肥美”等词语也就十分好理解了。这样通过课前的搜集发展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每个同学对于大树、树叶也就有话要说了。课堂的气氛就会很活跃,这样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熏陶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号召他们像树叶一样,要默默奉献。进一步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3我们常常思考儿童的语文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比如语文是我们塞给儿童的外在的东西,还是本来就生长在儿童心间的?儿童的言语生命发端于人类遗传的固有图式,还是完全依靠成人后天的种植?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是出于教师的愿景强化训练,还是承认和尊重儿童的语言天赋,着眼激活、唤醒,让这种天赋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潜在性变成生长性?毋庸置疑,语文教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因为儿童存在,才能从儿童出发,并在语文学习中最终成全儿童的生命成长,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意义。以此为出发地,遵循儿童的特点、遵循文体的特点、遵循学科的特点,才能为儿童搭建语文学习的“脚手架”,帮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遵循儿童的特点,保障学习主体的地位。
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默默地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会识别面孔、声音、母语,习得以及对他人产生共情,这一切的过程没有人知晓是怎样发生的。直到某一天,他突然第一次说出了清晰而有意义的字符,使得身边的人们惊喜地发现他原来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大约2岁末,他就建立了一个不小的词汇仓库。在5~6岁时,他已经拥有了好几千个口语词汇,并建立起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而这一切发生在学校教育之前,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只要存在,儿童就能够显现出自己旺盛的语言学习天赋(人的基因遗传)。语文教学应该为儿童进入学校后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并通过阅读进一步发展儿童的语言天赋,使他们的口说之“话”与笔写之“文”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提升。
1.让学,满足自主学习的需求。
单向传授、一味灌输的传统教学,扼杀学生自主学习的天性,注定是没有教学生命力的。为了满足儿童自主学习的需求,在本课的教学中,处处体现我“让学”的思想。
这一学习单,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支撑的拐棍。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自己品味语言,自己动笔划出含有深意的句子,自己和同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集中汇报阶段,学生自由朗读,自主评议,自主交流朗读的策略和方法。让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释放自主学习的巨大能量。
2.互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儿童是优秀的合作者。乐群喜伴,是儿童的个性特征。儿童有“自来熟”的本领,只要有同龄人在场,不用多长时间,他们就能自发地变成玩伴。他们在共同的游戏中,彼此试探,各自调整,通过轮流、等待、合作、分享等方式迅速达成游戏的默契。即使有矛盾,他们多半能够自动化解。学习中的儿童也有明显的群体倾向,成绩相近的孩子或者座位邻近的孩子常常组成一个学习的小群体。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两张学习单都强调了小组活动。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任务中学会合作,他们互相朗读,互相倾听,互相评价,互相讨论,在彼此的启发与欣赏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经验。
3.导学,提升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中,凭着以往的学习经验或者一时的直觉行为,也能获得新的学习体验或新的学习发现,但是这样的学习体验或发现稍纵即
逝。因此需要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帮助他们把无意识的行为提升为有意识的学习,帮助他们把个别化的行为发展为普遍性的学习。
在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品味树叶相连、和谐共生的意境之美时,我就运用了“听关键词想自己的感觉”“比较阅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描述,引发想象”等多种导学策略,为学生体会这首散文诗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搭建了探究学习的“脚手架”。
二、遵循学科的特点,反映语文学习的特质。
如果说,儿童意识是语文教师的第一意识。那么,学科意识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第二意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此处隐藏8943个字……光合作用”这样的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当然是不知道的,教师只有和盘托出了,面对一双双懵懂的眼睛,“启而不发”的时候,就只能“灌输”了。经过这样的“灌输”,当我把“无私奉献”这个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时,绝大部分学生也能心领神会了。
课文中描写树叶的四季变化,语言非常凝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嫩绿”、“肥美”这些词语的韵味,学生可能还无法领会。学生交流较多的是“变黄”、“飘零”等词语。有一位很顽皮好动的男孩说秋天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还有学生联想到《山行》中的枫叶,联想到冬天下雪时的情景。
总体而言,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虽然也有一些亮点,但是沉默的学生还是较多。看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是很薄弱的。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任重道远哪!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4《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对叶子的形态美和内在美的描述,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本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一.在美读中感悟文本
在教学时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朗读的时空,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同桌互读、指名赛读等读书方式的运用能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感悟文本语言;能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片段一:在教学1、2段的时候,出示“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师:谁找到了美的东西?
生:大树很美。
师:是啊,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美在——
生: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强调“绿色”,但是没有轻盈、灵动的感觉)
师:我听出了美在颜色。谁能读出大树上升的,动态的美。
学生这一次读得非常动情,把“升起”拉得很长,很飘,长的过程很足。
师:默读第三、四节,说说,走近树的时候,发现树美在哪?
生:叶子美在形态各异。
师:什么叫形态各异,谁能用书上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
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师:这是它的外在美,还美在哪?
生:无数片叶子虽然形态各异,但却做着相同的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师:金波老先生是不是老糊涂了?绿叶哪来的乳汁给大树吃呢?
生:没有阳光大树就会生活在黑暗中!
师:好,你来读出绿叶对大树的深情。表述美和美的底蕴。
在学生精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不仅能把对话引向深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能引领学生再一次地回归到文章的整体,体悟文本的蕴蓄和情愫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途径,也是对文本音韵美、形象美、蕴涵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欣赏、品味的过程。
二.在美读中升华美,体验美
在教学最后两节的时候,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谈感受说看法,从树的色彩美、动态美,从叶的形态美、个体美,到树与叶的整体美,虽然没有直接讲出与概括着几个专用术语,但是学生头头是道,尽显感悟个性,至此已水到渠成,较好地达到“感悟句子写得好和产生的感想”这一阅读的目标。
但是老师并没有停留在浅层上,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身边,有像叶子一样的人么?一生说:“老师,徐虎就是一片美的叶子。”一生说:“老师,也是一片美的叶子,天天辛苦地教我们。”我有点窃喜,生已经明白了。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是一片美的叶子么?一石激起千层浪,生畅所欲言,明白,只要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只要为社会做贡献,每个人都是一片美的叶子。有效阅读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
我设计的“口头赞美”是内化课文的语言与自己的感悟为口头的积累的规范的语言文字,怎样做一片美的叶子呢?组织了一次小练笔,希望可以启蒙他们尽职尽责的人生。
最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诵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的语言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传达美,陶冶心灵,培育审美情趣。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5《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刚备课的时候,我感觉教学这篇课文是比较难的,所以从网上也查阅了不少详案,从诸多教案中获取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引导方式。最终决定,充分借助板书,通过文字逐步延伸,慢慢引领孩子弄懂文意和拓展意义。教学中,我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教学的:
首先,得了解叶子的工作。只有明白了叶子的工作,才能体会它的生存价值。孩子们通过读课文,很轻松地知道了叶子的工作就是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我借助简笔画的方式给孩子们介绍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叶子的光合作用,让学生了解树叶的存在对于大树的意义。我又问孩子们:秋冬季节,树叶叶落归根,是不是不再为大树工作了呢?一些读书较多的孩子告诉大家,树叶落地,也是一种滋润大树的肥料。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孩子们明白了树叶的一生都在为大树工作,周而复始,一直在奉献、付出。
其次,得了解大树对于树叶的意义。我让孩子们读7、8小节,让他们说说大树为叶子做了些什么?孩子们从文字上马上就能找到答案: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我知道,他们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含义。我告诉孩子们:一片树叶脱离了树叶是无法生存的,你见过一片独自飘零独自生存的树叶吗?孩子们都摇摇头,我给他们介绍了树叶生存的需求,让孩子们明白,没有大树,树叶也是无法生存的,体会树叶为大树奉献,同样大树也对树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再次,得了解树叶与人的联系。我问孩子们: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一开始很多孩子都找两者的相似点,未进行深层的联系。我给了他们启发:我们三(3)班就是一棵大树,你们就是?孩子们立即回答:一片片树叶。就这样找到了联系,继而延伸出了伟人、英雄、凡人这样的类似于树叶的人,又延伸出了集体、国家、地球这样的大树。孩子们明白了树叶离不开大树,要为大树奉献一生,人离不开集体,要为集体荣誉而奋斗。最后,我呼吁: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为了我们的祖国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来“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最后,完成课后练习4。课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完成课后练习4,通过说,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说,再次感受树叶的奉献精神,通过说,加深对“爱”的理解。
教学下来,感觉还可以,当然,我想还有不少孩子对于其中的联系还是糊涂的。不过,我想,通过两堂课的教学,孩子们对“爱”的概念更清晰了一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