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6-22 11:15:53
精选说课稿集合7篇

精选说课稿集合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信念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它的成真与否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立了信念,或将它束之高阁,或让它付之东流,只是徒有一种形式;而有的人,会为了信念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让梦想实现;更有的人,不论经历多少苦难,哪怕是遭受到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承受的厄运,也都能坚持不放弃,一心一意的始终锲而不舍地追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就是第三种人。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有鸿篇巨制的《国榷》,更有让我们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人性光辉。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就是专门叙述谈迁是如何坚持他的信念,让幼时的志向最终得以实现的一篇课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这篇课文虽然语言比较平实,但是语言背后人物的精神却熠熠生辉,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最后一句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倒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全文最需要学生咀嚼体味的一句话。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通过运用数据来表现人物对信念的执着,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博览群书,翔实可信,鸿篇巨制,家徒四壁,化为乌有,奋笔疾书等词语的意思,有选择地积累。

读通,读顺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谈迁写成《国榷》的曲折经过。

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能结合谈迁写《国榷》的史实以及其他相关事例理解,并能背诵。

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复述,品读谈迁写《国榷》的过程,体会谈迁之所以能完成《国榷》这部历史巨著,正是因为他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谈迁写成《国榷》的曲折经过。

1,读题切入,营造阅读期待。

请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或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对厄运的理解。

(只有理解了厄运,才能真正感受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坚定。)

2,读一读题目,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语气,引导他们进入硬朗的感悟顽强的信念的氛围。)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

(不论是就课文内容提问,还是对拥有这种信念的人物进行猜想,都能激发出学生学习课文的原始激情。)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感受,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谁能准确地读出这些词语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奋斗,鸿篇巨制,意想不到,家徒四壁,下落不明,化为乌有,体弱多病,茶饭不思,夜难安寝,挣脱,决心,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奋笔疾书,诞生,名垂青史。

(出示的这些词语,能体现谈迁写成《国榷》的全过程,为后面的复述作铺垫。)

再读课文,试着用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几句话。

(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凭借语言,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谈迁写成《国榷》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你能把这个过程比较详细的说出来吗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1)说说第1,2,3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2)抓住主要内容练习复述。

(复述是语文学习中一项比较难的能力,既不能脱离文本,又不等同于背诵,它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安排这一个训练,一方面是促进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读了,说了谈迁写《国榷》的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应该是也必定是有个体差异的,聆听学生整体读文章的感受,除了能刺激他们对文本内容作积极的思考,也能让老师知晓学生初步读文的情况,有助于老师对后续的教学设计作调整,让后续的教学安排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作业设计:

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搜集和谈迁写《国榷》类似的事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博览群书,翔实可信,鸿篇巨制,家徒四壁,化为乌有,奋笔疾书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谈迁之所以能完成《国榷》这部历史巨著,正是因为他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理解最后一段话并能背诵;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朗读导入,创设感悟氛围

请学生简单地说说谈迁是怎样写成《国榷》的。你觉得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记录下这一段历史事实的

试着体会作者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2,3自然段男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全体一起读。(在齐读中互相感染朗读的情绪,在分读中感受课文的结构。)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艺术,当它被一定的感情色彩包裹,其文字便能恰如其分的对读者发挥感染并且渗透的作用。)

潜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默读课文的第1,2,3三个自然段,反复地品一品,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或者令你为之一震,随手划下来,对此,你一定会心潮澎湃,有自己独到的感慨。不妨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首先意味着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交流过程中,结合理解词语,同时切合时机地引导学生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谈迁第一次完成《国榷》就很辛苦。其间,将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与经过奋斗,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一句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在文字表达中的效果。

谈迁遭遇到的厄运是什么 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厄运

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要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但同时, 不能忽略老师的引领功能。对于谈迁编写《国榷》的经过,学生必然能找到体现谈迁 ……此处隐藏8696个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每节课搜集的作者资料和文学常识等知识整理到笔记本上,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还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要求)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希望──赞美──恐怖──仇恨。

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

说课稿 篇7

一、背景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最后一篇课文。课文是一个小故事,讲画师提出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比赛谁画的骆驼多时,三位徒弟绞尽脑汁,各出奇招。小徒弟的构思最为巧妙,他妙就妙在仅用一头半骆驼和连绵不断的山峰,就营造出了驼队行走于山间的情境,让观者对骆驼的数量展开了遐想,令人拍案叫绝。课文虽是一个小故事,却让人读后有所收获:唯有出奇才能制胜。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四篇选文虽然形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在前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能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了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在本课的学习中,就是要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略读课文。本课中,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全文的重难点。学生读懂了它,就明白了为什么小徒弟的画最出色。随后,让学生再结合实际谈谈“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例,从而切身感受“创新”这一科学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默读课文、完成表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并借助关键词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对比三位徒弟的创意,读懂画师的话,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结合生活实际举例或思考,增强“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二、教法、学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可利用。“自学报告单”来放手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交流与汇报中要注意“语言发展”与“思维提升”并重,淡化内容分析,强化语言积累,巧妙渗透提取关键词语的方法,为高年级学会筛选信息做好铺垫。

三、教学构想

基于以上理解,整个课堂主要分以下三个教学板块:

(一)自主学习

1、出示人物图片:曹冲、司马光、爱迪生引入本课的学习。回顾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感受人物的共同点:聪明。而这份聪明源于他们在危急时刻,在困难面前,敢于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往往能打破事情的僵局,让事态有了新的转机。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自学报告单。

(1)给带线字加拼音。

召集露出禁不住弯弯曲曲恍然大悟

(2)摘录词语,完成表格内容,并请根据表格用简练的话语说说讲了一件

什么事?

怎样画出骆驼的“多”画师评价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3)思考:看了三位徒弟的画,你有话对他们说吗?如果有机会,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二)交流点拨

此份报告单从不同的层面了解学情,帮助学生在夯实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快速把握课文要点,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1、第一题是字词练习,主要关注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字音。如:召(zhào)、曲(qū),与“直”相对。这一环节教师既要揭示正确答案,更要引导学生在夯实语文基本功的同时渗透一种严谨科学的求知态度。

2、第二题是帮助学生抓重点词快速提炼课文主干,并最后形成课文主要内容,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交流时,关于大徒弟,提醒学生关注:细笔、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关于二徒弟,提醒学生关注:许许多多、骆驼头;关于小徒弟,提醒学生关注:弯弯曲曲、连绵不断、露出脑袋、半截脖子。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词语的选择与填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学会抓关键词,初步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建议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遵循“扶一放”的教学原则,即先以“大徒弟”为讲评对象,明白选择怎样的词语更合适,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经历“自我修改—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的学习过程,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交流完表格之后,请学生试着根据表格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强化学生运用语言的意识,并且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相机渗透“抓住关键信息”是讲述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对于一些语言发展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按照“起因一经过一结果”的顺序进行讲述,帮助他们更好地从全文的角度把握主要内容。

3、第三题是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貌似简单,实则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并且能把想法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小骆驼一骆驼头一群山中若隐若现的骆驼”,三位徒弟都在精心构思,也都在竭尽全力去完成画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抓住“细笔、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等词语,设身处地地思考大徒弟和二徒弟也是动了一番脑筋才下笔的,但却输在“大众思维”上。小徒弟真正过人之处在于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

这一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他们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然后再请学生结合插图和画师的话思考,感受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独特思维,凸显小徒弟的绝妙之处。

(三)拓展提升

1、请学生自由交流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可以结合开课前提到的几个人物,加深体验和认识:遇到难题,他们都能沉着应对,积极思考,他们都有创新的思维,能想到别人所没有想到的……

2、让学生回想:自己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全班交流。这一环节是充分尊重编者的意图,将课文中“小泡泡”的内容进行分享与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述,使学生在说话练习中尝试运用学过的语言,学以致用。

3、拓展《蛙声十里出山泉》《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请学生参与其中,打破常规思维,迸发出奇思妙想的火花。建议教师请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将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

《精选说课稿集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