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78-81页例1、练一练
二、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作好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开放性的准备练习,旨在激活学生的思维,接着归类分成商是3和商不是3的两类,并将商是3的除法式子按次序排列起来,以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然后有步骤地引导发现两条规律,在概括性质之前,安排讨论“0除外”,最后概括出商的不变性质。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商的不变性质,难点是正确理解“同时”、“同一个数”、“0除外”。
根据教材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和儿童的认识规律,从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三个方面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商的不变性质;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
3、通过“变”与“不变”,向学生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思想:
1、扶放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灵活处理教法,扶放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探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中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大胆想象,勇于探索,相互合作,从而发现商的不变性质。
3、自主参与:首先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次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最后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学会学习: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与不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不变性质。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5、培养能力:引导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一)、准备练习
1、12346891218243672
从上面的数中取两个数,把它们组成没有余数的除法式子,并求出商。(学生列举,有商是3的揭示出来)
2、老师选出了几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商是3)谁还能举出商是3的式子呢?(将商是3的除法式子按次序排列起来)
3÷1=36÷2=39÷3=312÷4=3
18÷6=324÷8=336÷12=372÷24=3
【开放性的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归类,让学生的思维在最近发展区内活动。这样不仅巧妙地为新授教学收集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概念教学
1、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儿几道除法式子的被除数一样吗?(不一样)除数一样吗?(不一样)商呢?(一样,都是3)
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不一样,而商却一样呢?这里有什么规律吗?我们选择其中的几道式子来看一看(出示例1)
例1⑴36÷12=3
⑵24÷8=3
⑶12÷4=3
⑷6÷2=3
⑸3÷1=3
【这一环节让学生直观而清晰地看到被除数和除数不同,而商却相同。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引导发现
⑴讨论概括“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的规律。
①从⑶式12÷4=3往上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怎样变化的?商变不变呢?
从⑶式到⑵式,师生共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
从⑶式到⑴式,小组讨论交流。
②验证:从⑸式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如何变化,商呢?
如果同时乘以其他的数,商会不会变化呢?
③概括并揭示规律。
从这里谁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揭示规律1)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板书:“不变”、“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验证,逐步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从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最后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并尝试归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归纳概括的认识过程。】
⑵讨论概括“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的规律。
①从⑶式往下看,分小组讨论。
讨论题:
1、从⑶式到⑷式,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变不变?
2。从⑶式到⑸式,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呢?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概括并揭示规律2)
【教法灵活,由扶到放,详略得当,设计中注意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围绕讨论题对照板书,自主探究,发现并概括出规律。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有机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概括性质
①这两条规律可不可以合并成一条规律呢?
②讨论“0除外”。
请同学们在里填数,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A.18÷6=(18×)÷(6×)
那是不是所有的数都可以呢?(0不可以)为什么呢?
B.18÷6=(18÷)÷(6÷)
同时除以的数可以为“0”吗?为什么?
【“0除外”的问题采取了让步的教学策略,先避而不谈,再通过两道练习适时点拔,加以完善,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能够帮助他们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③补充性质,揭示课题。
④理解关键词。
根据商的不变性质判断:
60÷15=(60÷3)÷15
60÷15=(60×7)÷(15×6)
60÷15=(60÷5)÷(15÷5)
60÷15=(60×0)÷(15×0)
所以我们要注意:同时、同一个数、0除外。
【教学难点通过4道判断题,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此处隐藏4160个字……>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初步了解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小蝌蚪的变化及找妈妈的艰辛。
1、读课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3、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认读“条、变”。
2、指导写字。
3、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百分数的意义
(1)出示两条信息:①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
11%;②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问: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1)、学生先自由看书;(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3)一根绳长5/8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3)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2、出示信息:(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3、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
主要总结三个方面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3、百分数的优点是什么?
文档为doc格式